<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听新闻
        放大镜
        钟山法学社:为品质玄武增“智”赋“能”
        2022-09-27 11:31:00  来源: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检察院

          2013年6月,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检察院取“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意,成立钟山法学社,筑建“明法析理,包容思辨”之平台。名誉社长由检察长担任,社长及社员均为35周岁以下青年干警,现有社员30人,分为法理、刑法、民行、公益诉讼四个专业研究组。2015年获评江苏省检察机关“十佳法学社”,2021年度获评南京市社科联创新案例。24人次夺得全国、全省业务标兵等市级以上竞赛奖牌,6人入选全国、全省检察人才库,钟山法学社成为青年干警成长的加速器。

          以课题制为抓手,打造“育智”新高地

          坚持自主立项和组织申报相结合,所有课题研究规范化、项目化推进,先后立项课题31个,其中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6个、市级24个。健全成果运用机制,社员之间师徒结对、联合攻关,以研究反哺司法实践,在《人民检察》《检察研究》等法学知名期刊杂志发表论文181篇,其中省级以上99篇,在“长三角”“副省级城市”等论坛获奖40余次。《强制医疗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引入职业导师制的实践调研》等研究成果转化为检察工作机制。

          以检校共建为依托,拓展“融智”新途径

          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签订检校共建协议,常态化邀请高校专家参加课题指导,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论证。举办“寄递行业盗窃类案分析”“认罪认罚从宽”等主题研讨、头脑风暴、论辩赛等活动32场,组织社员至高校参加张明楷、陈兴良等刑法专家讲座10余次,社员与高校老师、学生共同完成主题调研文章7篇,释放精研精思精作青年活力。

          以案例研究为纽带,探索“培智”新沃土

          坚持把好案例作为法学社的“金名片”,构建精品案例系统化培育体系,首创“案例实训”教培品牌,采取“一案一剖析”“案例文书竞赛”“双十双优评选”等举措,推进社员办案水平和总结提炼能力的互促提升。15件案件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安某民等80名环卫工人与某环境公司确认劳动关系纠纷支持起诉案入选最高检指导案例。

          社员感悟

          周颖党组成员 副检察长

          钟山法学社创始人之一,全国侦查监督业务标兵、全国检察机关经济犯罪检察人才。

          钟山法学社的成立旨在提升青年干警法律素养,也为爱读书爱思考的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而我作为钟山法学社的第一批成员,见证了法学社的成长,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法学社对于青年干警成长的重要意义。

          我一直从事刑事检察业务工作,从侦监到公诉再到捕诉一体的刑事检察,参加过全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等业务竞赛,我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仅仅靠办案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办好每一件案件的基础和底气。法学社以多种形式组织理论学习与探讨,从法学讲座到专题座谈,从课题申请到案例撰写,从模拟法庭到辩论赛,让社员们受益匪浅,夯实了理论基础、磨砺了实践经验。

          希望我们玄武检察院的青年干警,能够在钟山法学社这一平台下,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坚持研究,珍惜法学社组织的每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同时,青年干警要以法学社为平台,分享自己检察工作中的收获与成长,磨砺自我、锻炼技能,内修理想信念,外修业务能力,扛起玄检新使命,做一名有信仰、有功底、有能力的青年检察人。

          张伟第五检察部副主任

          钟山法学社创始人之一,最高检指导性案例承办人,南京市公益诉讼、民行、案例撰写竞赛标兵。

          钟山法学社是“小社团”,却对构建学习型检察院发挥着“大作用”。九年前的初夏,院党组提出筹建法学社的设想,与“检校共建”共同推进。彼时,我进院工作不足两年,但大学时期曾担任法学社社长的经历,让我有幸成为此次院法学社筹备组成员。历经社名征集、会标设计、章程确定、首次活动策划……2013年6月26日,钟山法学社正式成立,自此全院青年干警有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和自我展示的舞台。我最大的收获,是案例培育意识和撰写能力的提升。

          在法学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交流互访,着实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在头脑风暴、案例研讨抑或演讲辩论等活动中,大家谈论较多的往往是亲历的案件,办案的种种体悟,以及如何打造精品案例的所思所想。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大家把“办好案”的理念内植于心,以“善总结”的思维启迪智慧,将“巧撰写”的方法运用实践。当然,这些理念和方法对我的促进也是潜移默化的,使我在案例培育工作中不断成长、收获颇丰。近年来,我参与办理并撰写的案例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1件,省院护航民企典型案例1件,南京市院典型案例、优秀案例等5件。

          孙伟伟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南京市控告申诉业务标兵、信息调研骨干,所在团队获全省优秀办案团队。

          钟山法学社搭建起了理论与实务的桥梁,让投身工作岗位的我仍有身处校园的学习氛围。加入法学社的五年间,我得到全面锻炼、快速成长,向着“开口能讲,提笔能写,给案能办”的目标不断迈进。

          得益于检校共建机制,我经常有机会到高校聆听法学讲座,在欧阳本祺、狄小华、高志宏等法学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参与申报并主笔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论文在国家级论坛获奖1次,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坛获奖5次,市级刊物发表、获奖4次,办理省级典型案例1件,所在团队获评全省优秀办案团队,负责的宣传稿件在省级以上媒体报道100+次,参与拍摄的抗疫短片《爸爸的小圆圈》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阅读量突破10万+。得益于结对导师的辅导和法学社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先后参加全市公益诉讼、控告申诉、未检竞赛,一次获标兵,一次进入决赛,每次历练都是成长。得益于业务培训、辩论、研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有机会与院领导、业务骨干一起碰撞思想,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作为钟山法学社的执行负责人,我将在社长和上级院的指导下,努力传承好钟山法学社的立社之本,用心挖掘兴社之源,持续做好服务工作。

          陈冲第三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钟山法学社2021级新社员。

          加入钟山法学社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我已经深刻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它是青年们相互交流分享的平台,社员们一起分享讲座信息、征文信息等资源,分享法学理论观点、司法实践经验、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和方法。它是青年们共同进步的纽带,社员们一道探讨研究课题、交流案例撰写、积累创作技巧,学习辩论技巧,展现青年论辩风采。它是青年们一同奋斗的舞台,社员们成立普法宣讲团,播撒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一起奉献青春与热情。

          我与社员们一起阅读法学经典,积淀理论的深度;争辩法律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碰撞思维的火花;参加量身打造的专题讲座,领会学者的智慧;汲取优秀检察官的先进经验,领悟敬业与奉献的真谛。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我对法律和正义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对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大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朝着一名成熟有为的检察人成长。

          专家寄语

          欧阳本祺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常年关心支持钟山法学社发展,给予检察业务和调研指导。

          在法治建设的新时代,希望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检察院的“钟山法学社”能成为我国法治天空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让法学理论之光照亮法治实践之路,让法学理论之思指导法治实践之行,让法学理论之美烘托法治实践之善。

          高志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常年指导参与钟山法学社研究课题。

          “钟山法学社”成立近10年来,始终秉持“明法析理,包容思辨”理念,已成为我省基层检察研究的重要平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期,“钟山法学社”要承时代之命、担为民之责,打造法学理论研究之阵地,塑造检校深度合作之典范,锻造青年干警成长之载体,在推进法治江苏建设中贡献应有力量。

          编辑:吴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