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听新闻
        放大镜
        【典型案例】撤销工商行政登记监督案
        2022-12-19 13:34:00  来源:昆山市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行政抗诉调查核实指导性案例应用 办案规则适用

          【基本案情】

          2013年8月14日,江苏省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某区市监局)作出准予设立登记通知书,准予A公司设立登记申请。巢某被登记为A公司股东。2017年8月,巢某作为A公司的股东被追加为被执行人,要求承担公司债务。2017年12月21日,巢某起诉称被非法错误登记为A公司股东,请求撤销。法院认为,巢某当庭称于2017年9、10月准备成立公司查询时,知道本案的被诉登记行为,于2017年11月2日向法院起诉,未超过法定起诉期限。某区市监局未提供证据证明巢某参与公司管理活动,且A公司在申请涉案设立登记时提交了具名“巢某”的三份文件签名,在审理中委托鉴定,认定均非巢某本人所签。法院于2018年10月19日作出行政判决:撤销某区市监局作出的公司准予设立登记通知书。一审判决生效后,某区市监局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中院于2019年8月7日作出行政裁定书,驳回再审申请。

          【适用指导性案例履职情况】

          基层检察院的行政诉讼裁判结果监督举步维艰,仅凭阅卷和书面审查难以发现案件监督线索。2019年6月,最高检公布第十五批指导性案例,昆山市检察院通过学习认为检例第57号案为办理行政抗诉案件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案件来源、调查方法、法律适用、监督路径等方面深受启迪。同年11月,经前期排查,发现一起工商登记纠纷案件存在重大争议,经研习认为,本案与检例第57号具有如下相似度:一是争议问题类似,均存在原审判决认定的主要证据存在矛盾,进而影响原审基础事实的认定;二是涉诉行为相似,均具有伪造、变造主要证据可能,双方对关键证据的认定各执己见;三是调查核实方法可借鉴,两个案件的调查核实都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和相关证据的比对分析。在参照指导性案例过程中,基于上述相似特点,主要参照适用检例第57号要旨、线索发现路径、调查核实方法、监督意见以及指导意义内容。

          一是参照适用检例第57号要旨确立的规则,从支持合法行政行为角度开展监督线索排查。以往办理行政检察监督案件,往往倾向于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开展监督,很少从支持行政机关的合法行政行为的角度去思考监督,因此普遍存在监督范围过窄,监督思维和方法有局限、成案率较低。检例第57号要旨明确,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既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依职权启动监督程序,不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为前提。即指出从支持合法行政行为角度排查监督线索的路径,解决了行政抗诉案件线索排查难的第一个难点问题。同时,检例第57号要旨明确依职权启动监督程序,不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为前提,表明在行政检察监督领域依职权监督的重要作用。2019年8月,昆山市检察院主动依职权开展行政检察监督线索排查,对法院作出的行政诉讼裁判文书进行初查,以检例第57号案例为指引,突出排查以下方面:一是重点排查法院作出行政裁判的案件;二是从行政相对人申请材料审查和行政机关走访两方面排查行政检察监督案件线索;三是重点排查行政诉讼中反映认定事实的证据存在重大争议的案件。发现一起工商登记纠纷案件存在重大争议,通过走访某区市监局,交流分析案件争议点,发现原审事实认定有误,立即展开监督。

          二是参照适用检例第57号的调查核实方法与过程,与行政机关形成调查取证合力。因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行政诉讼监督往往忽视对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证据的调查核实,一般以书面审查为主。检例第57号展示了检察机关通过调查核实,找到行政抗诉的关键证据,弄清法律适用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了行政监督的第二个难点问题。即该案要旨明确了办案规则:认为行政判决、裁定可能存在错误,通过书面审查难以认定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昆山市检察院即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向原审法院调取案件卷宗,向某区市监局部门调取公司登记资料等文件原件,向行政审批部门及工作人员了解询问工商登记过程,进而查明原审判决采信的关键证据存在问题的事实。针对巢某可能存在两种签字习惯的情况,首先,联合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开展跨区域调查,运用行政执法数据库进行智慧查询,发现2016年5月巢某在常州注册成立常州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某旅游投资发展公司,办理公司登记手续。A公司银行账户明细载明,2013年起,巢某每月从A公司领取工资,并在《股东会决议》中有其签字。其次,委托鉴定进一步固定关键证据。经司法鉴定,在A公司工资单及股东会决议上的“巢某”签名与常州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某旅游投资发展公司上的“巢某”签名字迹是同一人书写。通过《股东会决议》、工商登记资料、鉴定意见等证据比对,查明巢某在A公司工商登记材料中的签名是其本人签字,进而证明巢某系该公司股东。

          三是参照适用检例第57号的监督意见和指导意义部分的抗诉路径,有效纠正了原审判决的错误认定。基层检察院开展行政诉讼监督,往往面临基层法院行政诉讼集中管辖问题,行政诉讼当事人有的不在本地,或者裁判法院不在本地,若通过同级监督,往往遇到跨区域管辖问题。检例第57号案例确立的行政抗诉路径,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该案例在监督履职中写明四点监督理由,分别从证据甄别、错误表现、基本事实的精准认定、证据引用错误、法律适用等方面阐述原审存在的错误。借鉴指导性案例列明行政抗诉的监督方式和理由,2019年12月28日,昆山市检察院向苏州市检察院提请抗诉,认为首先在事实认定方面,确认巢某系A公司股东。从巢某在异地办理的公司登记材料中提取其签名字样,与其在A公司股东会决议上的签名比对,经鉴定证明A公司变更经营范围的股东会决议上的签名字迹为巢某所写;查询银行账户明细载明,公司设立登记当日,巢某汇款30万元,与《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载明出资额和占股比例完全一致。其次,在法律适用方面,指出巢某参与经营,起诉已过诉讼时效。检察人员查阅会计账册,证明2013至2014年期间,巢某每月领取工资并扣税,结合巢某参与变更经营股东会及证人证言,2013年巢某已明知其是股东,至2017年诉讼已过诉讼时效。

          2020年1月,苏州市检察院向苏州市中级法院提出抗诉。同年4月,苏州市中级法院裁定指令昆山法院再审。2021年6月,昆山市法院经再审,裁定撤销原行政判决,驳回巢某的起诉。

          【典型意义】

          1.学习指导性案例办案思路,从行政相对人申请和行政行为合法性证明两方面排查案件线索来源。检例第57号案例明确,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既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支持合法的行政行为,为行政诉讼监督拓展了办案思路。一方面,检察机关可以从行政相对人的申诉信访中排查分析线索;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从支持合法行政行为角度出发,可以加强与行政机关协作,通过分析排查行政诉讼争议焦点,深挖排查行政诉讼监督线索。检例第57号为有效开展行政诉讼监督拓展了思路,更为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领域搭建了协作配合的有效路径。

          2.学习指导性案例围绕争议问题开展调查核实,强化与行政机关的联合调查取证。检例第57号案例突出了对行政诉讼争议事实的调查核实,通过借助多个行政机关调取执法信息,开展争议事实的证据比对分析,明确法律适用,进而找到行政抗诉的关键证据。在运用指导性案例过程中,要注重对行政诉讼裁判文书中事实争议的分析认定,对存在重大分歧的问题要加强调查核实。遇到调查的难点问题和手段的局限性,可以与行政机关形成合力,特别是跨部门之间、跨地区之间证据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查明行政争议的基础事实,发现关键证据。

          编辑:钱晓东